昨日(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最新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要集中加强补齐公共医疗机构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调整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开启一批医疗新基建。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医疗新基建中,国家还明确了对于相关医疗器械设备和耗材的需求。这也就意味着,大批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新机遇。
在《方案》中,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任务将分为5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及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
首先,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要求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
其次,3部门要求重点改善1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对于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医疗装备进行更新换代。重点完善县级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相对独立的传染病病区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治水平。
同时,建设可转换病区,扩增重症监护病区(ICU,含相关专科重症病房,下同)床位,一般按照编制床位的2-5%设置重症监护病床,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
在传染病病床建设规模上,30万人口以下的县可开放不低于20张,30-50万人口的县不低于50张,50-100万人口的县不低于80张,100万以上人口的县不低于100张。
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方面,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配置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必要设备,强化物资储备。
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相关设备。
提高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配备聚合酶链式反应仪(PCR)等检测设备,建立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城市选择1-2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100万人口(市区人口,下同)以下城市,设置病床60-100张;100-500万人口城市,设置病床100-600张;500万人口以上城市,设置病床不少于600张。已达到传染病医疗救治条件的地区,不再建设。原则上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10%。
每省份建设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强重症监护病区(ICU)建设。原则上按照医院编制床位的10-15%(或不少于200张)设置重症监护病床,设置一定数量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复苏、呼吸机、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医疗设备。
提升公共卫生检验检测、科研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整合医院现有资源,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设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水平的实验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传染病解剖室等。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快速反应装备配置。
《方案》最后,3部委特别提出,要加强急救治物资贮备。“平时”满足医院正常使用需求,“战时”服从国家统一调度。例如不少于10日用量的医用口罩、隔离衣、眼罩等防护用品。在资金方面,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筹措安排。
对此,国家发布了一份应急救治物资参考储备清单。
具体内容如下:
事实上,疫情之后的医疗新基建一直是多方关注的话题。各地基础设施的增加下,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无疑也是一大利好。
据海通证券估算,以ICU为例,2018年我国ICU约5.26万张病床,按照县级医院2-5%的ICU床位配置,以全国二级及以上医院512万张床位为基数,目前ICU床位为10.24-25.6万张,增量为5-20万张。
如果按照ICU床位基本配置,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其预算已达20万以上。据预测,在医疗新基建下相关的医疗器械需求量大增之后,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超百亿级的增长。
除了ICU之外,建设要求中的实验室仪器耗材也是医疗器械市场另一大增长点。此前,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曾对实验室所需仪器耗材进行了统计,在不完全统计下,所涉及的设备和耗材就高达80多种。
(内容仅供参考)
可以说,随着医疗新基建的不断落地,各个地区对于相关设备需求量激增,这也就意味着,相关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大爆发。